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310章火箭与采矿(2 / 2)

  “除了一部分外太空无法生产加工的设备和食品,未来我们的外太空战略应该是倾向于自给自足和反馈蓝星。”李国庆解释道。

  “确实如此。”

  “既然这样,我们的火箭设计就应该有个度,我估计有效载荷2000吨,差不多足够使用了。”

  “那就以最大有效载荷2000吨为基准,设计最后一级前进系列。”

  俩人定下了基调,设立这个标准,其实是因为在蓝星大气层内部,运载火箭满载一万吨以下,核动力等离子体发动机的性价比最高。

  重量再提升,对于发动机的推力要求非常高,运载火箭的性价比太低,有点得不偿失。

  随着太空工厂和太空采矿的发展,而且未来蓝星的运载火箭,多用于人员交通和食品输送。

  李国庆和陈耀自然要未雨绸缪,免得造一大堆超大型运载火箭出来。

  ……

  拉格朗日点l1卫星城,依附在小行星上面的太空舱和骨架,已经占据了小行星的表面区域。

  在附近蓝星20万公里~26万公里轨道上,其他56颗小行星就漂浮在这片区域。

  其中一颗编号为“t7”的半金属质小行星上,一艘“鲁班级”宇宙飞船正在停靠在上面。

  无数的纳米机器人,孜孜不倦的在小行星内部采集着需要元素,对于新人类而言,每一种元素是有用的。

  因此宇宙飞船的采矿,是一艘飞船专门采集一种或者几种元素。

  比如,这艘鲁班008号,就是负责采集铜元素、银元素、锌元素,以及作为添头的铁元素。

  如果t7小行星上的铜元素、银元素、锌元素凑不够一船,就开采一些铁元素。

  鲁班级的运输方式有两种,船内舱和外挂拖运相结合,船内舱为600~800吨,外挂拖运为1000~1500吨。

  光明会推过来的这些小行星,都是直径超过400米小行星,上面蕴含着丰富的原材料。

  如果是小行星没有的原材料,则在月球开采,如果月球没有则由蓝星地面运输,再不行只能寻找替代材料。

  新人类在这太空采矿和太空工厂方面,正逐步形成一套体系。

  ……

  鲁班008完成采矿任务,被拉着一块1200吨的铁块,向18万公里轨道过去。

  那里有一座太空工厂,就是之前那颗误入蓝星的导火索小行星,为了纪念第二次净化之战,这颗小行星就被命名为“胜利小行星”。

  三个多小时飞行。

  鲁班008采矿飞船停靠在胜利小行星的航天港上。

  工厂的工程师和负责人,记录了鲁班008号的矿产种类和重量,便接收了这些矿物。

  太空舱生产车间的流水线上,工业型纳米机器人各司其职,生成骨架、辐射隔离层、保温层、隔热层、气密层、管道、电线电缆、机械结构。

  然后进入下一个环节,组装上各种电子设备或者生物计算机、密封和出厂前的检测。

  最后涂装上编号,准备交付使用。

  整个过程中,人类只需要负责一部分检测和调控设备,新纪元的生产便利性,体现出生产力的大爆发。

  正是这种快速的太空生产,让新人类在外太空的卫星城、宇宙飞船、太空基地可以与日俱增是建造。

  也极大减少了后勤压力,让新人类可以腾出手来,准备进军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