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6章(1 / 2)





  “您家祖上,籍贯是哪里?”我又问道。

  “拿走。”尹银匠把银饰丢给我,对这个问题置若罔闻。

  我索性把话挑明了:“您祖上和陕西经味书院,是否有关系?”

  尹银匠摘下眼镜,开始收拾工作台上的残料。我不甘心,又凑近一点,几乎趴到他耳边:“您听说过五脉吗?”尹银匠冷哼一声,把工具一件一件归拢到小木箱里,这是要收摊的架势。

  莫许愿在旁边悄声道:“他就这脾气,不想说的,你问了也是白问。我们来打银饰,都尽量少说话,不惹他。”

  我见他一副油盐不进的模样,也很无奈,看来今天是问不出什么了。好在既然锁定了他,剩下就是水磨功夫,慢慢磨呗。

  不过仔细想想,这银匠虽然疑似和经味书院有关系,但和我要追查的五罐,似乎八竿子打不着。从莲竹纹联系到经味,从经味联系到杨虎城的笔记本,从笔记本再联系到佛头案,从佛头案到五脉,再到青花罐——这个逻辑太牵强了,绕了好多圈。

  可眼下就这么一条线索,我也没别的选择。

  尹银匠已经快收拾完了,我看看天色已晚,不好耽误小姑娘的时间,转身欲走。临走之前,我又瞥了一眼那工作台,眉头一皱,似乎有什么不妥之处。再仔细一看,眼神被其中一样东西锁住了。

  那是一柄搁在工具箱内的细长铁笔,长约十厘米,毛笔杆粗细,握手处用细铜丝箍着一圈竹套。竹套黄里泛黑,已经有年头了。铁笔的笔端是个平头,上头有一个凹槽。

  这个工具叫细钻,用来在银面上镂孔用的。根据需求不同,笔端可以装不同的钻头,在银器上钻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孔出来。

  可是这个细钻,和一般的细钻不太一样。这个微妙的差异,让我看到了一丝破开局面的曙光。

  我拦住尹银匠,一字一句开口道:“你不是银匠,你是一个焗瓷匠。”

  尹银匠听到这一句,八字眉猛然一抖,整个人像个捻儿被点着的爆竹似的。他弯腰从钱匣子里拿出二十块钱,丢还给我,然后一把从我手里抢回莲竹银饰,粗暴地丢回工作台,一锤砸瘪。

  “耸泡蛋!枪毙巨!”尹银匠连声用当地土话呵斥道,用力挥着手掌,仿佛我触动了他的什么禁忌。我还想要解释一下,尹银匠直接把喷灯给抄起来了,横眉立目,跟看见杀父仇人似的。

  喷灯连金属都能化开,对付血肉之躯轻而易举,吓得我赶紧往后一缩。

  我本来还想给他看一眼怀里的瓷器残片,但看他如此决绝,我也不敢坚持。尹银匠把工作台推回屋去,“砰”的一声关上大门,随后屋顶悬着的那盏灯也“啪”地熄灭了。

  莫许愿抱怨道:“你看,让你别乱问,让人撵出来了吧?”我看着那紧闭的大门,好奇地问道:“听他的口音,和本地人区别不大。他是什么时候来的绍兴?”莫许愿说不知道,反正从她小时候起,这银匠已经在这里开摊了。

  “那他家里有什么人,你知道吗?”

  莫许愿摇摇头,说:“你也看见了,这人脾气古怪,平时跟人很少交谈。附近街坊有想给他介绍对象的,可谁家姑娘也受不了他,所以一直到现在都是单身,也没朋友。早些年他家里有个老娘,过世很早,现在一个人独居。”

  我又问:“什么情况下,他会发脾气?”莫许愿说:“他好像特别不喜欢别人问他过去的事,一问就急,连生意都不做了。居委会还一度怀疑他是不是别省的逃犯,后来公安来查过,并不是,也就没下文了。”

  “难道户籍登记上也没写吗?”

  “那我就不知道啦,我又不是查户口的。”莫许愿好奇地问道,“你怎么问得这么详细,不会是公安局的吧?”我笑了笑,没回答。

  “今天真是多谢你了。”我作了告别,准备先回旅馆再说。

  莫许愿瞪大眼睛:“哎?你不该请我吃个冰激凌喝个茶什么的吗?”随即她自己又摆了摆头,“算了,请我吃完甜食,你肯定会提出送我回家,然后你就知道我们家地址了。我还得邀请你上去坐,天色这么晚,聊得太晚你回不去,还得借宿在家里,太容易出事了——我对你又没感觉,这样会很麻烦。”

  我摇头苦笑,这姑娘读琼瑶小说真是读得太多了。

  为了避免误会,我没敢送她回家。我们在城区里找了一家冰激凌店,她痛痛快快吃了三个球,然后分手。

  “哎,我能最后问个问题吗?”莫许愿说。

  “说吧,要是感情方面的事就算了。”

  “你刚才说的那句话什么意思?什么焗瓷匠,怎么他一听就生那么大气呢?”

  “这个说来……可就话长了。”我眯起眼睛,一副老气横秋的口吻。

  焗匠,是一门古老的职业,至少在宋代就已存在。瓷器这东西,虽然耐久度高,但是很脆,一磕一碰,轻者掉渣,重者碎裂,会变得特别不好看。所以专门有这么一类手艺人,能把瓷器修补上。比如你一个瓷碗摔地上成了三瓣,不能用了,他有本事重新拼回一个碗去。或者一个瓷盘掉了一角,他能给镶了铜角。这就叫焗瓷。

  焗匠分两种,一种叫常活,一种叫秀活。常活是走街串巷给穷人服务的,老百姓家里穷,瓷碗摔了舍不得买新的,就找人补。从旧社会过来的老人都知道,焗匠会肩扛着一个挑子,带着调门喊“锔盆、锔碗、锔大缸”,这都是老百姓常用的几件东西。这种常活的工匠,叫箍炉匠,下九流。现在生产力上去了,日用瓷器不值什么钱,坏了就换新的,所以常活几乎灭绝了。

  至于秀活,是专为古董瓷器修补而发展出来的。古瓷一代一代往下传,难免有不完整的时候,甚至有时只能找到一堆碎瓷片。这时就需要有专门的工匠把它修补起来,而且不能光补完就算,还得保证艺术完整性,对焗瓷匠的要求更高了,不光手艺,还得兼顾艺术性。到了今天,文物修复专业,还得借鉴这些手艺。

  关于秀活,在古董圈里还有一个特别著名的故事。

  南宋时期,日本有一位贵族叫平重盛,向宁波阿育王寺捐献了黄金。作为回礼,阿育王寺回赠了龙泉窑的一件瓷碗,备受平重盛喜爱。后来到了室町年间,这个瓷碗被幕府大将军足利义政得到。可惜因为屡遭战乱,这个瓷碗出现了几道裂痕。足利义政派遣一位特使,携带此碗来到大明,希望成化帝能再赠送一件。可是龙泉窑经过时代变迁,已经烧不出同样釉色的瓷碗。成化帝便让御用焗瓷匠将此碗修复,带回日本去。这个瓷碗上焗了几颗豆钉,看起来形状有点像蚂蝗,于是日本人把这个瓷碗起名叫做“青瓷蚂蝗绊”,成了日本最著名的茶具之一。

  你看看,焗瓷手艺,已经到了和瓷器本身同辉的地步了。

  那为什么我一看到那件工具,立刻就认出来尹银匠是焗匠呢?

  焗瓷这门手艺,原理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在瓷器上钻几个孔,再用长短不一的钉子给固定住。其中钻孔这一道工序,最考验功力。瓷器薄而脆,要在上面钻出一个孔来,还得保证不碎不裂,需要极精细的手法。焗匠用的开孔工具,是一根铁笔,在笔头镶嵌一颗金刚石,在要开孔的部位轻轻研磨,磨出一个孔来。

  中国有句俗话,叫“不是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就是打这里来。

  尹银匠工具箱里那杆铁笔,已经改圆为尖,用来加工银器——可是外头那圈竹套却泄了底。给银器钻眼,考验的是力道,弄错了还能回炉重化;给瓷器钻孔,只有一次机会,用错力气就碎了,所以需要极为精细的控制。外面加一圈竹套,可以提高手指摩擦力。

  尹银匠之前肯定干过焗瓷,而且还是一个玩秀活的。不知什么原因,他改了行当,只是这管铁笔还用得着,于是稍加改造,变成了一件银器工具。若没那圈竹套,我还真看不穿。

  当年在京城里头,秀活手艺出众的都是瓷器大家,有这个眼界,才敢在古瓷上头动手。既然尹银匠的老本行是焗瓷,那他和五罐之间终于有了直接联系!

  我暗自庆幸。尹银匠的这个破绽,其实根本不算破绽。若非对金银器加工和瓷器都有了解,根本看不出来。银器是我本家的学问,焗瓷的事在《玄瓷成鉴》里写过。多亏了药不是逼我恶补了一阵,这才侥幸有所发现。

  果然,多读书还是有好处的。

  当然,我没跟莫许愿说得太细,她一个局外人,未必能听懂。我跟她随便说了几句,打发回家了,不然她又会多出什么奇怪的联想。

  到了第二天,我又来到八字桥附近。不过我这次没有贸然靠近,而是远远地在巷子口偷望。我看到尹银匠打开房门,搬出工作台,这才放心。

  我原来最担心的,是他被我撞破了隐事,连夜潜逃。绍兴我人生地不熟,可没地方找他去。

  巷子很偏,我偷偷监视了他一上午,一共也没几个人路过,停下来找他做东西的,更是一个也没有。手工银器这一行,真是江河日下。其实不独银器,所有的手工艺人,如今日子都不好过。现代工业和科技发展太快,让他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我甚至怀疑,尹银匠从焗匠转行,便是因为这一行几乎灭绝,只能另谋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