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章历史与建置沿革





  一、历史:

  “秦箭”牌商标是浙江横山铁合金厂省优、部优、国优、铬铁产品的商标。商标含义是取于秦代宝箭镟埋在地下二千余年不腐,出土时仍不减当年之锋利。经鉴定其箭镞表层用渗铬的方法制成,使宝箭具有坚硬、锋利、不腐等优点。这表明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秦朝已使用了铬元素。又据记载我国渗铬的方法比西德还早一千多年,是世 界上最早使用铬元素的国家。

  然而人们对铬元素的真正认识始于1797年由法国化学家沃凯连发现以后。由于铬的化合物具有鲜艳的色彩,改称谓铬(铬在希腊文中是颜料之意)。铬具有高强度、硬度、表面稳定性等优点。铬易与铁化合成铬铁合金,它是最重要的合金之一。

  如今铬已被广泛地应用在生产合金钢及耐热合金是,最著名的是滚珠轴承钢、不锈钢、电阻镍铬合金及镍铁、铬基耐热合金、铬金属制品即电镀簿铬膜,大大地增加了它的稳定性和使用年限。

  世界上首次得到纯铬是1857年苏联用电解铬的氯化物水溶液制得金属铬,1908年苏联用氢还原铬的氧化物制得99.96%的金属铬。由铬矿石获得所希望的各种含碳量的高铬铬铁始于法国。铬冶金的基础工作是由法国的穆瓦桑完成的,并由埃鲁于1900年把它转入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因此,各种含碳量的铬铁,目前也还在沿用法文的术语;如含碳4%—10%的铬铁称为碳铬,ferrocnrom-carburet;(我国规定含碳0.16%—0.5%为低碳铬铁,0.5%以下为微铬铁。)根据库塔湟的导报1913年瑞典生产了4000吨铬铁,法国生产了8000吨铬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开始发展自己的铬铁生产,1904年已有三座各为800千伏安的生产铬铁的炉子,但直到尼亚加拉厂于1916年开始生产后美国才说有了值得重视的铬铁生产。1918年美国10家工厂共生产了2500吨铬铁。

  为了需要,德国1914年以前每年要从法国瑞士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进口5000吨铬铁。于1916由上莱茵河畔的里纳的安培公司和科伦附近弗雷兴的莱茵电厂首先开始了德国的铬铁生产。1925年至1940年德国的铬铁生产发展到每月能生产2000-3000吨纯铬。

  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吉林铁合金厂于1956年12月在1000千伏安固定式敞口矿热炉上采用越南、苏联铬矿试生产碳素铬铁30吨,1957年4月正式投入碳素铬铁工业生产,至12月共生产碳素铬铁1424吨,1958年3月采用电硅热法试制成功低碳铬铁,(当时称为无碳铬铁)。

  1963年12月浙江横山钢铁厂用电热硅法炼出含碳0.1%—0.06%(vcr10)和含碳0.03—0.06%(vcr6)的微碳铬铁109.4吨,1964年5月生产出含碳量小于0.03%(vcr3)的微碳铬铁131.81吨,为全国首创产品,1965年生产出微碳铬铁8241吨,其中生产出含碳小于0.03%(

  vcr3)的微碳铬铁1116.53吨,占全年总产量的13.54%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

  二、沿革

  追溯横山铁合金厂的历史沿革,从浙江省省委工业布局选定厂址开始,经过勘探、设计、停缓建、生产发展、动乱徘徊,直至整顿,发展改革,振兴,艰苦创业的历程,期间经过四次更换厂名。

  早在1958年全国大办钢铁,浙江省规划要建造28立方米的小高炉48台,其中建德专署占2台。在当时人力物力,技术力量都十分缺乏的情况下,浙江省委,建德专署调运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和技术力量,支援高炉的施工和建设。开始由建德地区新安江钢铁厂负责筹建28立方米的高炉2台,该厂党委书记刘锡杰、副书记步广禄。又后来,厂方要求幅度新安江水电工程局支援,并调整了领导班子。

  1958年12月30日,1号高炉试生产一举成功,出铁时由建德专署副专员霍俊新安江工程局等领导剪彩,并受到在场参观的两位东德专家的赞佩。

  在高炉炼铁的基础上,转入400kva的三台小电炉建设和试生产。1960年初首次试炼铁合金产品——锰铁、硅铁一举成功。

  1959年6月,新安江水电工程局机修厂钢铁分厂、新安江钢铁厂(在更楼)、铜管铁矿、寿昌耐大材料厂、新安江炼焦厂等五个单位合并为金华专署新安江钢铁厂,隶属于金华专署,该厂由孙泽桐任党委书记,顾传明任副厂长,同年9月,周炳文调离,顾传明任厂长。

  1959年12月3日,金华专署新安江钢铁厂改名为浙江建德冶炼厂,并开始隶属浙江省冶金工业厅,建德冶炼厂就是当今浙江横山铁合金厂的前身。

  1959浙江省委第一书记江华根据毛泽东主席的论十大关系的建设方针,要分散沿海工业, 在浙江三线搞工业特区,合理工业布局,同年12月浙江省委决定要在浙西山区兴建一个年产30万吨的特钢厂。

  1960年2月至3月,省委书记江华派同建委副主任刘剑等有关厅长一行五人,先后两次来兰溪、更楼、寿昌等地视察,选定厂址,最后确定在不占良田、交通方便、水电充沛、国防安全的寿昌镇西北三华里处的横山庙一带建立一座年产30万吨的特钢厂。当年征用土地是厂方宋秀村等人与建德副县长邢全孚商议确定,一共征用了1950亩土地,即为130万m2。由浙江省建筑设计院进行地质勘探,武汉黑色设计院进行初步设计。第一步按年产10万吨合金钢设计。

  1960年4月4日,成立 基建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寿昌镇东门,宣布宋秀村为基建指挥部总指挥,李晨、刘泽绵、顾传明等10人为副总指挥,开始进行铁路大桥的破土建设工作。

  1960年4月15日,浙江建德冶炼厂改名为更楼铜铁厂。同年4月25日,厂址由更楼迁至寿昌镇横山庙,6月25日,宋秀村任党委书记,刘泽绵任副书记。

  1960年11月17日,浙江更楼钢铁厂改名为浙江横山钢铁厂。11月21日启用新印章,仍隶属浙江省冶金工业厅。横钢原更楼部分,曾生产过生铁、焦铁、硅铁、锰铁、硅锰合金等产品。1962年5月停产后,全部人员(除精简下放的职工外)迁至寿昌横钢总部。净值161.13万元的固定资产(其中厂房为12484万平方米)于1962年9月移交给金华专署更楼化肥厂·。1970年2月起隶属于杭州市革委会夺煤大会战指挥部。1971年11月起隶属于杭州市重工业局。1978年7月起隶属于杭州市煤炭冶金局。1983年10月起隶属于杭州市建材冶金工业公司。

  1984年6月6日,浙江横山钢铁厂改名为杭州铁合金厂,8月1日启用新厂名。

  1985年4月22日,杭州铁合金更名为浙江横山铁合金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