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读《颜氏家训》有感





  《颜氏家训》世间规训楷模,近日读至《治家第五》中一段话,不禁对当世婚姻嫁娶现状慨然长叹。

  “婚姻素对,靖侯成规。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比量父祖,计较锱铢,责多还少,市井无异。或猥婿在门,或傲妇擅室,贪荣求利,反招羞耻,可不慎欤!”精通古文的人都明白这段话的意思是男女婚配要选择清寒人家,这是先祖靖侯立下的规矩。近来嫁女儿娶媳妇,竟然有卖女儿捞钱财,用财礼买媳妇的。为子女选配偶时,比量算计对方父辈祖辈的权势地位,斤斤计较对方财礼的多寡;女方要求得多,男方应允的少,与商人无异。结果,招的女婿猥琐鄙贱,娶来媳妇凶悍擅权。他们贪荣求利,反而招来羞耻,对此能够不慎重吗!

  我读这段话不得不佩服有先见之明,对照当今不正有浓厚的教育意义吗?婚姻嫁娶原先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力求门当户对,高额下聘,风光出嫁的现象,只是后人不顾儿女感受一味攀比富贵,不顾人品优劣,只要家境丰裕,以至于出现猥琐女婿进门,傲慢悍妇当家的情况,无一不是为了贪图荣华富贵以满足自身虚荣的结果。

  什么是爱?这才是人间大爱!我希望简短的提出这段话能给有钱人家的父母以敲响警钟,给非富且贵不嫁的少女以当头棒喝!

  主仆相随历四世 孝义和风垂万古

  东阳“金义门”与别族不同,不光“七世同居”,且主仆相随四世,更为难得!

  据梅溪王十朋所书《中山从鉴公方义男引》记载,金从鉴公十四岁就在婺州元都观私塾求学时候,他的父亲藻公经常去婺州恒主祥符寺,寺里僧侣与藻公关系要好。有一天,寺里的僧人款待藻公,酒过三巡,席间谈及从鉴公,藻公说:“我的儿子气宇轩昂,很有前途,只是现在读书,缺一个书童作伴。”僧人说:“太凑巧了,我们寺里有一个劈柴的老丈,本姓方,是吴郡人,带着一个儿子,才九岁,相貌清奇,机灵活泼,真的适合给你儿子作伴,况且他的父亲想把儿子托付他人,你何不把他买去?”藻公拍拍僧人的背说:“请为我成全此事。”僧人即刻把他唤来,叫他做些杂役,服侍藻公。藻公很满意,就收下他,改名尔珍,送到元都观给从鉴公作伴,并嘱咐了几句。方尔珍成人后,从鉴公以家务赋役事悉委之,州里咸服。时间久了,府里往来交接的人,知道有方尔珍却不知有从鉴公了。从鉴公为官从政后,为尔珍娶城东王氏,生四子若玉、必玉、永玉、世玉,俱传书训义。若玉娶永宁孙文简公义女潘氏,必玉娶骆将军义女廖氏,永玉娶郭氏,世玉娶蒋氏,俱能辅主母,贻谋燕翼。若玉生四子天祯、天祥、天福、天禄;必玉生四子天贵、天贯、天赀、天宝;永玉生四子天庞、天富、天定、天安;世玉生四子天华、天茂、天芳、天荣。从鉴公修身齐家,乃有七世同居,聚食五百余口的成就。宣和峒寇兵扰,又加洪水冲毁家园,从鉴公子孙四散,而方尔珍的十六个孙子也随故主从鉴公之十三孙分散迁居。因此,东阳十三居刘金氏族有“有方是吾族,无方不是金”的遗训。

  道光八年(1828年)《东阳县志》里有《金从鉴传》云:“从鉴号柏杯,有良德。……生四子十三孙,再传二十七孙,又再传七十七孙,男女大小及臧获婢女妾计五百余人,而家政肃雍,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治农读书,通货贿,习工商,课租纳税,各执其业。起居、饮食、衣服、宾客、姻戚往来赠答,各有其式。参见《征献略》”

  祖孙四代,主仆相随,忠孝治家,以义训人,乃至七世同居,五百余口同爨,何也?仁义之风所致也。由此可见,东阳“金义门”的孝义和风更具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